题名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研究; Landscape change of the dry valle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gjiang River
作者杨兆平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7-06-14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授予地点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岷江上游 干旱河谷 景观变化 空间特征 定量判定
其他题名Landscape change of the dry valle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gjiang River
中文摘要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是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脆弱带和敏感区,也是存在问题最多,在山区治理中最关键和最困难的一种特殊地域类型,其显著特征是年降水少、蒸发量大、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是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其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严重影响当地及下游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 基于RS和GIS,本文研究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从1974到2000年间的景观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 1.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高程介于1200-3200m之间,干旱河谷在坡度26º-35º之间分布最广,坡度大于25º的陡坡上干旱河谷的分布面积约占59%左右。干旱河谷边界的上限沿垂直方向迅速抬升,1974到2000年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最高上限沿垂直方向抬升了53m,大约平均每年抬升2m。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边界的影响域为800米。 2.灌木林地的面积占整个景观面积的60%以上,构成了干旱河谷区的景观基质。耕地是干旱河谷中重要的景观类型,其变化幅度是所有景观类型中最大。耕地和居民用地斑块的平均面积和密度较小,形状简单。耕地大多分布在干旱河谷中海拔1700-3000m的区域,并且陡坡耕种比较严重;居民用地的分布在低海拔地区相对较密,在海拔高的地方分布较分散。 3.干旱河谷的面积在不断的扩大,1995-2000年间干旱河谷面积年变化速率与1974-1995年间相比有所降低。1974-1995年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程度增大,斑块内部的连通性降低;1995-2000年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的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先增大后减小,蔓延度指数先减小后增大,而边界密度和分维数一直减小。导致干旱河谷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增长和政策导向。 4.干旱河谷范围的扩大,对周围景观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气候朝着干旱化加剧的方向发展,人为活动强度不断加大,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潜在干旱化趋势和潜在次生干旱化趋势将加剧,干旱河谷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2-15 ; 2011-04-29
页码71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210.72.129.5/handle/321005/2555]  
专题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_学位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兆平.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景观变化研究, Landscape change of the dry valle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gjiang River[D].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7.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