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博士论文-微扰QCD和B介子两体非轻衰变研究
作者余先桥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吕才典
关键词微扰QCD k_T因子化 分支比 CP破坏 B介子
学位专业理论物理
中文摘要B介子的稀有衰变为检验标准模型、寻找CP破坏和探寻可能存在的新物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在未来的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能够产生大量的B_s和B_c介子。因此研究B_s介子的稀有衰变在未来几年内是很有必要的。; 稀有衰变Bs->pi+ pi-和Bs-> pi rho在标准模型中只能通过纯湮灭图发生。以前Beneke等人已经在QCD因子化框架下估计了它们的分支比。虽然QCD因子化在把B衰变矩阵元中的软过程和硬过程分开的基本目标上与微扰QCD是相似的,但两种方法应用的因子化有本质的区别。QCD因子化认为弱湮灭图在重夸克极限下是幂次压低的,由于存在端点发散一般不能计算。与QCD因子化相比,建立在k_T因子化基础上的微扰QCD则可以对纯湮灭图进行可靠的计算。存在于QCD因子化中的端点发散在微扰QCD中可以被重求和辐射修正中的双对数项所得的Sudakov因子消除。我们计算发现Bs->pi+ pi-和Bs-> pi rho的分支比在10^{-7}量级,这比QCD因子化的估计值大。我们还首次计算了这两个湮灭过程中的CP破坏,发现其中存在大的CP破坏。; 在我们的工作之前,人们利用简单因子化、推广的因子化以及QCD因子化方案已经计算了Bs->pi K衰变的分支比。QCD因子化还预言了这个过程的直接CP破坏。对于Bs->pi K衰变的分支比,我们预言的结果与以前各种方案预言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QCD因子化预言的直接CP破坏与我们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QCD因子化和微扰QCD两种方案中的强相位来源不同。; 湮灭过程和CP破坏的研究在检验和判断微扰QCD与QCD因子化两种方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着建立在共线因子化基础上的QCD因子化与建立在k_T因子化基础上的微扰QCD两种不同的处理B介子遍举衰变的方法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区分开。这在本质上对寻找可能存在的新物理信号非常重要。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理论物理
公开日期2016-02-2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ep.ac.cn/handle/311005/209810]  
专题高能物理研究所_理论物理室_学位论文和出站报告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余先桥. 博士论文-微扰QCD和B介子两体非轻衰变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