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博士论文-双光子交换对核子电磁形状因子的影响
作者陈殿勇
学位类别博士
答辩日期2009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董宇兵
关键词电磁形状因子 双光子交换 类空空间 类时空间 双自旋极化量
学位专业理论物理
中文摘要核子电磁形状因子是对核子内部结构的描述。在单光子近似下,电磁形状因子只是光子四动量平方(Q^2=-q^2)的函数,根据Q^2的符号,我们可以将电磁形状因子分为类空部分(Q^2>0)和类时部分(Q^2<0)。; 在类空空间中,核子的电磁形状因子一般是通过ep散射过程中的物理量来间接测量的。由这些实验上的被测物理量得到电磁形状因子有两种分离方法,即:Rosenbluth分离法和极化轻子束法。最近JLab用极化轻子束分离法得到的核子的电磁形状因子在小动量转移区间与SLAC用Rosenbluth分离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在动量转移较大的区间,两种实验方法得到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为了解释这一差异,人们重新研究了双光子交换的贡献。理论计算表明双光子交换对Rosenblth分离法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这两种测量方法的差异。; 对双光子交换在类空空间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理论方法:一种是重子模型,在该模型中将双光子交换的中间态看作是在壳的重子态;另一种是夸克模型,首先考虑双光子交换在夸克层次上的贡献,然后通过模型将夸克层次上的计算与核子层次上的计算联系起来。对于第二种方法,人们通常是用部分子模型,通过夸克的分布函数来联系夸克和核子层次上的计算。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方法,在组分夸克模型的框架下研究双光子交换对核子电磁性质的贡献。我们在光锥夸克模型中计算了双光子交换对核子电磁形状因子的贡献。同时给出了双光子交换对核子的微分散射截面以及极化观测量P_x 和P_z 的贡献。; 在类时空间中,核子的电磁形状因子一般是通过e^++e^-\rightarrow p+\bar{p}或者其反过程的散射截面来得到。将双光子交换对核子电磁形状因子的计算拓展到类时空间,我们在重子模型中研究了双光子交换对该过程的非极化散射截面的修正,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双光子交换对极化量的贡献,特别是对双自旋极化量的修正。在我们的计算中,我们首先考虑了中间态为核子的情况,在随后的计算中我们又加入了\Delta(1232)作为中间态。我们的计算表明双光子交换对非极化量的修正相对较小,但是对极化量的修正比较明显。这为今后实验上测量双光子交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语种中文
学科主题理论物理
公开日期2016-02-25
内容类型学位论文
源URL[http://ir.ihep.ac.cn/handle/311005/209446]  
专题高能物理研究所_理论物理室_学位论文和出站报告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殿勇. 博士论文-双光子交换对核子电磁形状因子的影响[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 ©2017 CSpace - Powered by CSpace